跳到主要內容區

客語沉浸教學之推行方式

根據母語沉浸教學的特點以及語言巢保存母語的成功經驗,客語沉浸教學在細心規劃下,於 2007 年開始在屏東三所幼托園所中試行;在 2008年在十九個幼托班級中實施;預計在 2009 年推廣到二十五個客家社區的幼托班級中。以下,即是客語沉浸教學在各面向推行的規劃及作法現況:

一、客語為主要溝通及教學媒介

客語沉浸教學的主要目的是重建客語及文化傳遞及發展的互動情境。語言沉浸教學的必要條件之一即是第二語言的使用必須超過 50% 以上的時間,且主要教學及溝通語言必須為第二語言(Genesee, 1994)。以毛利語及夏威夷語言巢為例,從 1997年起,5-18歲學童在語言巢中,主要的教學及溝通語言即是母語(Harrison & Papa, 2005)。在二個語言巢中,訪客、督學等任何要進入語言巢的人,均需遵守「兒童所聽、所言均為毛利語/夏威夷原住民語的規定(Wilson & Kamana, 2001)。因此,作者在推行客語沉浸教學時,主要的原則之一即是客語的使用,必須佔園所50% 以上的時間,且教學及溝通的主要語言都必須盡量以客語進行。若是客語的使用少於 50% 的時間,則易成為雙語教學的模式,而此種模式對於瀕危的母語保存,成效並不佳(Hinton & Hale, 2001)。

那麼,為何不採用100% 的客語沉浸教學呢?這點在實務的推行中有其困難。首先,參與客語沉浸教學的班級,並非全園均為客家人,許多教導才藝課的教師、職員、以及幼兒均不會講客語,要求所有的教師及幼兒均以客語溝通有其困難,也不合理。因此,目前僅限於要求客語沉浸班級的教師及幼兒以客語溝通,但出了班級的情境,在校園的其他時間並無法落實全面客語的作法。另外,考量到幼兒的年紀尚小,語言表達有其困難及需求,為了避免對幼兒學習及情緒產生負面影響,在計劃實行的初期,教師主要是以中、客語雙聲帶的方式進行教學及溝通,待幼兒漸漸熟悉生活及教學常用客語後,再漸漸地褪除國語,以手勢、情境、加客語的方式與幼兒溝通。若幼兒真的有理解困難,教師仍可用國語翻譯一次,不採強制而以鼓勵的方式進行。

另外,為了增加幼兒客語的溝通能力,教師除了平常例行性活動以客語溝通,提供幼兒大量聽的機會外,亦在開學初教導幼兒一些常用語(如:問候、點心、午餐、下課、上課、午睡、及放學常用語)的表達方式,方便幼兒在進行例行性活動時,能以客語表達,奠定師生客語互動的基礎。若幼兒真的無法用客語表達,仍容許用中文表達,只是在幼兒講完中文後,教師會以客語再複述一次,並鼓勵幼兒跟著以客語練習一次。以毛利語及夏威夷語言巢為例,大約3-4個月的時間,幼兒即可以成功地以母語進行溝通(Hinton & Hale, 2001; Wilson & Kamana, 2001)。在客語沉浸教學中,大約1-2個月的時間,幼兒即可以客語進行日常生活的互動。

雖然母語「完全」沉浸教學對母語保存成效最佳,但為了避免對幼兒產生一些負向影響,以及違背學生的受教權,客語沉浸教學主要是採漸進式以及鼓勵的方式推行,在確保幼兒有能力以客語進行溝通且在情意上樂於接受時,再以鼓勵的方式逐漸地全面推行。若各種條件無法配合時,則園所可選擇退出。在推行的二年中,已陸續有園所退出及加入,因為畢竟不是每個園所均具備客語沉浸教學的所有條件 。目前退出的幾個園所,主要原因均是師資的問題。首先是教師的客語能力不足,在日常生活中仍多以國語與幼兒對話,無法落實客語沉浸教學的理念。實施一年後,建議這些班級退出此計劃,改以客語生活學校或是鄉土語言的方式進行客語教學。另外,幾位教師教學品質低落,完全無法進行課程設計及規劃。經過一年的觀察及密集輔導下仍無改善,則建議其退出。也有少數幾位教師感覺壓力太大,無法負荷,而自動退出此計劃。不過,也陸續有些客家庒的幼托園所主動表示願意加入。有意願的園所必需經由屏東縣客務處人員前往訪視評估,基本上只要師資及設備不要太差,縣政府均歡迎並鼓勵園所加入。因此,客語沉浸教學計劃的參與班級數也就從2007年的三班陸續增加到2009年的二十五個班級。

二、統整的課程及多元的教學方法

許多母語沉浸教學的研究發現,雖然沉浸教學對母語保存有良好的成效,但許多沉浸教學(尤其是早期沉浸教學)因為學童的母語能力有限,教學方法偏向以教師為中心的傳遞式教學模式,較欠缺團體及小組的創意教學活動(Cummins, 1998)。另外,許多研究證實雙語學童所具備的二種語言認知及學業能力,是可以互相轉換的。這種轉換的現象主要是發生在二種語言接觸時,學習者可將第一語言所具備的語言知識、讀寫技能、相關認知發展、語言意識等能力應用在學習第二語言上(Herdina & Jessner, 2002; Kecskes & Papp, 2000)。因此,在客語沉浸教學中,為了善用幼兒中、客語二種語言能力的優勢,以及避免教師僵化的教學模式,作者決定採用中客語雙主題的方式進行教學。如此,一些需要較高認知及語言能力的團體討論及活動,即可在中文主題中進行;而幼兒在中文主題中所獲得的相關知識、技能、及經驗亦可轉換到客語主題學習中,以補足幼兒因客語能力限制所造成的知識及經驗不足。

因此,客語沉浸教學中,除了要求教師日常生活使用客語外,亦規定每班每星期至少要有二個完整時段(每個時段以30-40分鐘為原則,亦可彈性調整)的客語主題教學。目前客語主題教學的內容主要以融入中文主題的雙主題方式進行。例如:中文主題若進行到各種豆類的介紹,則客語主題內容則可以延伸中文主題,教導幼兒各種豆類的客語說法,並進行各種豆類的客家菜餚烹煮活動。每一星期客語的主題課程以介紹五個單字及搭配一個問句及答句做為主要教學內容。此外,亦鼓勵教師多找相關主題的客語繪本、歌曲、及韻文做為教學資源。若教學主題與文化較有相關,則會帶入客家文化的介紹(如:客家人的特色食物-粄條)。目前,所有的客語課程均由教師根據園內的中文主題自行設計而成。中文、客語主題教學行事曆及相關教案請參閱附件(附件一)。

三、多面向成效評估

客語沉浸計畫在2007年開始在三所幼托園所試行,計畫進行一年之後,隨即針對幼兒的客語聽說能力以及非客語的中文及數概念做一整體性的評估。第一個面向主要是評估客語沉浸教學的預定計畫--提昇幼兒客語聽說能力,是否有效達成;第二個面向主要是針對家長對對客語沉浸教學的疑慮-- 影響非客語的學習,做一探索評估。第一階段的研究結果已出爐,研究結果顯示:幼兒的客語聽說能力在一年後有顯著的提昇(陳雅鈴、陳仁富、蔡典龍,2009a,印刷中);對非客語的中文及數概念表現亦無負向影響(陳雅鈴、陳仁富、蔡典龍,2009b,審稿中)。整體上來說,客語沉浸教學收到非常良好的成效。未來預計朝更多的面向評估客語沉浸教學的成效。例如:家長對幼兒客語能力改變的看法、幼兒在家客語使用的頻率及動機、幼兒客語知識的提昇、及自我文化認同等方面,都是重要的評估面向。 

四、 師資培訓

國外語言巢的相關母語保存計畫,往往有非常嚴謹的師資培訓課程。以紐西蘭毛利語教師為例,針對毛利語不流利的教師,會有一年左右的教師資格課程,提供專業毛利語相關課程培訓。待教師毛利語較流利時,再進行更進階的師資訓練課程。進階的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幼兒發展、班級經營、毛利語發展、及家長社區合作等更專業的內容。所有的師資培訓課程加起來約三年時間(Pease-Pretty, 2009)。另外,夏威夷的語言巢教師也有非常完整及多元的培訓課程及管道。例如:位在夏威夷大學麻諾亞分校(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已連續三年提供沉浸式教學的教師暑期師資訓練課程,課程內容非常多元,包含:原住民相關文化、語言專門課程、第二語言教學法、以及專業電腦能力等相關訓練,課程全程以原住民語進行。同時,沉浸教學的實習教師(或是一般教師)在三到四個星期的訓練中,會不斷地進入沉浸教學班級做實地觀察及實習,以便將理論與實務做一結合。另外,夏威夷大學的教育學院亦發起沉浸教學支持團體,方便沉浸教學的教師們互相做一些觀察、實習、及經驗分享。夏威夷大學的夏威夷語學院,亦常在學院內舉辦一些工作坊提供教師做語言專業技能進修(Pease-Pretty, 2009)。 

客語沉浸教學師資訓練主要由屏東縣政府委託屏東教育大學幼教系辦理,於計畫開始執行前的學期初進行約十餘次(每次2-3小時)的訓練課程。課程內容包含:客語沉浸教學介紹、幼兒雙語發展、雙語教學模式、雙語教學法、客語課程設計、客語教學方法、客語專業課程、客家文化、以及家庭社區融合等基礎課程。課程進行中亦不斷收集教師們的需求,隨時增加新的課程(如:客語教學資源、歌曲等)。除了學期初的基本課程外,每個月所有園所會定期聚會,針對客語沉浸教學實務中所遇到的困難及議題做定期討論。另外,為了提昇教師的教學品質及動機,在第二階段推動沉浸式教學時,亦舉辦客語沉浸教學比賽,由專家學者及客務處人員於學年末赴園所觀察,選出特優及優等教師,頒予獎狀及獎金。在2009年的師資訓練中已將特優的教師列為種子教師,運用他們的教學經驗,共同輔導新加入客語沉浸計畫的教師。

五、家長參與

張學謙(2009)在許多研究中均強調家庭及社區是基本且重要的母語傳承機構。Baker(2007)也主張在沉浸教學中,家長是重要的參與者及協助者。社區人員的行動及參與也是成功關鍵因素。因此,毛利語及夏威夷語言巢均花很多時間讓家長瞭解為何母語是學校溝通的唯一語言;學童的家長在進入語言巢後,也必須允諾在家庭中提供說母語的環境,並參加固定的集會及決策(King, 200)。夏威夷語言巢,即要求家長一星期至少要參加一個小時的夏威課程以及一個月一次的家長會議(Wilson & Kamana, 2001)。不論是毛利語或夏威夷語言巢,因為發起者主要為家長,家長及社區人士參與度都非常高。

客語沉浸教學雖然也體認到家庭及社區對客語沉浸教學成敗的重要影響,但因為目前推行客語沉浸教學的發起者多為學校及政府單位,家庭及社區人士的參與仍較為被動及貧乏。為了提高家長及社區人士的參與度,客務處的人員首先在學期初的親師座談會中,親自赴園宣導及說明客語沉浸計畫的主要目的、推行方法、以及需要家長配合的部份。學期中,研究人員會要求教師們配合客語主題設計親子互動學習單,創造幼兒在家中與家長以客語互動的機會。另外,在學年末,研究人員也設計客語闖關活動,闖關活動的設計主要以展現幼兒客語能力,以及與家長客語互動的關卡為主。主要目的在讓家長瞭解幼兒一年來客語的進步情形,並鼓勵家長支持及參與幼兒的客語學習。

在第二年度的客語沉浸計畫中,研究人員亦加入了客語學習護照的活動。每位幼兒在學期初即發予一本客語學習護照,護照內容除了列出一學期學校教授的主要句型及單字外,亦列出本學期主要的日常生活用語,鼓勵幼兒與家長在家練習。另外,護照中亦增列在家庭及社區的客語溝通及文化活動項目,鼓勵幼兒在家庭及社區以客語溝通、觀看客家媒體、並參與客家文化活動。家長視幼兒講客語及參加文化活動的頻率,予以勾選。教師每月收回,查看幼兒客語活動的參與情形,在學期末收回護照,並發給小獎品,以鼓勵熱烈參與客語溝通及文化活動的幼兒。

儘管目前針對家長參與的部份已採行了許多策略,但仍是以學校發起,家長被動參與的方式為主。預計在第三年的推行中,再加入家長雙月刊的方式,以資訊交流的方式建立家長間的溝通平台,邀請推行客語有力的家長做經驗分享及資訊交流,希望藉由家長及學校的合作,一起提昇家長客語保存的意識及行動力。同時,客務處人員亦開始在社區推動客語保存的社區營造活動。目前,屏東縣客家事務處已在屏東五個客家社區設立客語推廣員以及客語才藝班,由對母語推廣有熱忱的人士,以傳教士的精神深入社區,用訪視、教學、辦活動等方式傳達並提昇社區人士母語的意識,希望建立家庭中說客語的習慣。另外,客務處亦在客家庒開設以全客語授課的才藝課程,帶動社區人士說客語的習慣,目前已有11處免費的客語才藝班設立(立報,2009)。一旦家長及社區人士感受到客語保存之重要性,可能會較積極要求與配合學校的客語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