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教學理念

客語沉浸教學推行理念

屏東縣政府為了更加落實客語保存,並具體評估其成效,在2007年參考國外母語保存的成功經驗,在屏東縣客家社區的幼托園所中,實驗性地推行客語沉浸教學計畫(Hakka language immersion programs)。採用客語沉浸教學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母語沉浸教學對母語保存成效卓越

許多歸納母語保存教學策略的研究顯示,母語沉浸教學已經被公認為是復興母語最有效的教學方式(Hermes, 2007)。許多的研究均顯示,母語沉浸教學對於母語文化的重建以及對抗主流文化的入侵有很正向的影響(McCarty, 2003)。此外,許多的研究亦指出,母語沉浸教學不但可以很成功地保存母語,且不影響學生在官方語言及其他學業方面的學習表現(Edelsky, 2006; LeCompte, 2007);在一些非母語的學業表現(如:數概念、自我認同、整體學業表現等)有時還較同儕更佳(Baker, 2006; Edelsky, 2006)。

二、鄉土語言課程對母語保存的成效不佳

目前台灣的母語保存方式,大都是採用單一語言課程(如:鄉土語言課)的方式來學習及傳承母語(林雅雯,2001)。但國內外許多的研究均顯示,單一語言課程的方式很難創造出母語流利者(余惠蓮,1999;Blair, Rice, Wood, & Janvier, 2002; Hinton & Hake, 2001)。例如:阿拉帕荷語人(Arapaho people)為了保存母語,從幼稚園到中學,均將母語列為正規的語言課程之一,但實施多年後,母語的保存成效仍不佳(Greymorning, 2000)。台灣的鄉土語言課程在進行十多年後,在母語的保存上,也因為種種因素(如:上課時數有限、行政資源稀少、教材師資缺乏等),成效不如預期,鄉土語言仍面臨流失的窘境(林雅雯,2001;張淑美,2007)。這些問題在客語的教學上,更形嚴重(黃雅榆,2002)。因此,客語保存及傳承需要更強而有力的母語教學模式才能有較佳的成效。

三、雙語教學模式無法挽救瀕危語言

另一種常用來保存母語的教學模式是雙語教學的模式,亦即在學校中有一定比例的課程採用母語,另外一定比例的課程則採用主流語教學;二種語言均是校園中可用來溝通及教學的工具(Hinton & Hale, 2001)。然而,研究顯示要能成功地達成母語保存的目的,學生至少要接受 4-7年的母語及官方語的雙語教育,才能培育學生流利的母語能力。雙語教學模式中,若是學習者接觸母語的時間及機會不夠多,且學習動機不夠強烈,母語很容易被強勢的主流語言所取代(Thomas & Collier, 1997)。因此,學者建議,雙語教學模式對於語言「維持」較有效用,但在語言「復興」上,則效用不明顯(Hinton & Hale, 2001)。換句話說,雙語教學模式是建立在一個主要的假設之下:亦即學童在家庭領域使用的是母語(或少數語言),學童的母語已非常流利;雙語教學模式意在增強學童已經流利的母語,而不是挽救瀕臨滅亡的母語。若學童家庭及社區已漸漸不使用該母語,則雙語教學模式並不能有效地阻止已經瀕危的母語 (Hinton & Hale, 2001)。因此,國際上針對瀕危母語的挽救,均紛紛轉向母語沉浸式的教學模式。

四、急需增加客語的使用情境及機會

歸納國內許多針對客語保存的研究顯示,目前客語教學成效不佳的主要原因在於教學時數以及使用情境的不足;學生除了學校內有限的鄉土語言課程外,在其他情境(如:校園內、家庭、及社區)均很少有客語使用的機會,導致學生學習客語的動機低落 (余惠蓮,1999;林雅雯,2001)。不同於單一課程的情境限制,母語沉浸教學模式強調將母語運用於教學及日常生活溝通中,藉由豐富大量的母語輸入,提供學習者觀察及使用母語的真實情境,使母語漸成為學習者的一種生活方式(Genesee, 1994)。因此,採用母語沉浸教學可以彌補目前客語教學情境及時數不足的主要缺失。

總結來說,基於母語沉浸教學模式在國際上母語保存的卓越成效、鄉土語言課程對母語保存的有限效果、雙語教學模式無法挽救瀕危語言、以及急需創造客語使用情境等因素,屏東縣政府決定採用客語沉浸教學的方式來挽救及保存客語。